文化思絮

论信任
日期:2015/7/27

——在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中国的各种思潮、观念层出不穷,各种机遇、陷阱扑面而来。

     在这个大环境下,要实现我们的企业愿景,就必须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增强我们在思想上的定力。
企业是社会的缩影,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将受到社会的影响。

     要建设好企业,我们必须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

     为此,我想以整个社会为视角,对我们面临的现状与未来作一番梳理与思考。

一、信任的缺失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关系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组织的交往、组织与组织的交往中,信任是交往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缺失。

     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总体信任程度为59.7分,比上一年的62.9分又有了新的下降。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今年发生的“扶老人起身被讹”、“送孕妇回家遇害”等这些公众事件,虽然是极端的、小概率的个案,却它却具有很强的感染、示范效应,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处于更加脆弱与苍白的状态。

     在人与组织的关系上,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裂痕也在进一步扩大。

     以前,大家不太不信任小作坊,后来是不太信任本土企业;但随着新西兰的奶粉出事,“统一快速面”中被发现含有铅等重金属,现在,大家是连国际品牌都心存疑惑,不敢贸然相信。

     从秦火火到格祺伟,很多专门在网络传播谣言的网络“大侠”,在今年相继被捕“落马”。

     这些网络“大侠”能够盛行一时,凸现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大家宁愿相信网络上的“小道消息”,也不相信政府的“官方声明”,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在各个阶层、各个组织之间,信任关系如同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正“不断地走向断裂”。

     买卖双方互不相信、彼此设防;

     医患双方互不相信、彼此抱怨;

     网民、公知、土豪、官员,相互之间也是冲突不断、信任黯然全尽。

     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著有《信任论》一书,最后一章叫做“走向杀熟之路”。

     文章写到,以往的社会没有“杀熟”这个词语,但在今天,“杀熟”却是耳熟能详、反复涌现,这标志着信任不但在陌生人中不存在,在熟人之间也正在逐渐丧失,可见,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任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相互间的信任,社会将瓦解。”

     信任的缺乏,看上去破坏的只是人际关系,但它带来的却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造成整个社会的崩溃。

     一个社会的存在,依赖于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在信任缺失的背后,带来的是各类“社会价值的反向”。

     本该愤恨的却欣喜、本该鄙视的却钦佩、本该谴责的却赞美、本该阳光的却阴暗、本该信任的却怀疑等等,它们将造成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纷繁杂乱,真可谓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这种“社会价值反向”弥漫在整个社会中,也严重地影响着我们韵升干部员工的思想与行为。

二、信任缺失的背后

     对信任的定义,莫过于美国的《韦氏词典》,它将信任诠释为“对他人的特性、能力和真实性的信赖”。
这个定义有两个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将信任定义于对他人的“信赖”,从而使得“信任”这个概念更多地聚焦于人际关系或者说社会关系层面,它强调的是“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相互关系。

     同时,它也指出了对他人的信任,即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人品的信任。

     本人认为,对他人的信任还应该包括第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对他人抱负的信任。

     我国古代用“五伦”来概括五种的社会关系,叫做“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由此可见,“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上下级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一切的社会关系都离不开一个“信”字。

     儒家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来概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信”是其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准则。

     当今社会,为何信任严重匮乏,甚至出现“杀熟”的现象?本人认为,其原因有三:

     首先,二十世纪初致力改变思想文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批得体无完肤,但是,现代思想的启蒙却始终没有完成。

     其二,十年浩劫将中华文明拦腰截断,人际关系搞得剑拔弩张,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全无信任可言。

     其三,改革开放以后,在“黑猫白猫”、“时间就是金钱”这些理念的冲击下,导致物欲的泛滥,也带来文化的迷乱与道德的沦丧,相互信任的关系被金钱所替代。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基本的信任,需要双方都能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线。

     如果其中一方的道德底线屈服于货币化的经济利益,那么人际信任的基础也就荡然无存了。

     按照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创造》这本名著中的概括,“信任的基础属于群体共有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信任危机的背后,它反映的是社会道德的困境,或者说,一个社会丧失信任与一个社会丧失道德,其实是同一个话题。

     我们面对着因为失信、失德所导致社会崩溃的巨大风险,但身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某一些人、某一些组织,却依然浑浑噩噩,甚至,从中推波助澜,诲人为恶。

     李宗盛是台湾著名歌手,歌唱得很好,作词、作曲也很不错。但那首“凡人歌”的词却写得十分失信与失德。

     歌词中写道,“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这是十足的金钱万能价值观,也是文化迷乱的典型表现。

     当今,许多口语、俗话也在促使社会的加速沉沦。

     譬如,“老乡老乡,背后一枪”、“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些都是在教人不可信任所有人。

     据查,原本的一句谚语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中“毒”的本义是“度”,就是说做人要有气度,要有度量,要有胸怀。结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完全歪曲了原意:“毒”字被理解成“狠毒”了,从而以讹传讹,谬流至今。

     在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国家都有失信罪,也就是丧失诚信罪。

     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曾在2009年因“失信罪”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及罚款一千多亿韩元。

     但是,我们国家的立法机构却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让丧失信用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总之,失信的成本太低,代价太少,这也是造成当今我们这个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之一。

     信任缺失的背后是道德的缺失,道德缺失将会导致社会的信任,信用体系的崩溃。

     为此,我认为要重建一个有序的社会,就无法绕开“信任”这个大课题,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信任”的意义所在。

三、信任的意义

     在《论语·颜渊》篇中,有一段著名的关于信任的对话:

     子贡问孔子的为政之道。

     孔子答,有三条: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

     子贡问,这三条里,如果不得已而弃去一条,哪一条?

     孔子答,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在粮食和民信之间再去掉一个呢?

     孔子答,去掉粮食,“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信任”的意义所在。

     市场经济是一种陌生人经济,它在制度上是契约的经济,在文化上是信任的经济。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自传中就写道,“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任”。

     经济学家阿罗指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有效的润滑剂。他说,“世界上很多的经济落后,可以通过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
缺乏信任会阻碍经济发展,而相反,增加信任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创造》一书中论述他发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叫做“社会资本”。

     他说,人们在讨论经济的发展,关注着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却忽视了第三种资本——社会资本。

     按照福山的定义,“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在社会或其下特定的群体之中,成员之间信任的普及程度”。

     换句话说,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信任。

     福山发现,在“高度信任社会”中,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而在“低度信任社会”中,经济状况却危机四伏。

     总之,一个社会的信任度与经济发展趋势成正比。

     一个企业所获得的信任度也与其发展趋势成正比。

     稻盛和夫先生讲到:在日语中,获利一词所使用的汉字是“儲(儲ける)”。如果把这个汉字拆开的话,就是“信者”一词,也就是说要首先赢得信者才能够获利,当然,这个利字是广义的,并非单指物质的利益。

     我们经营企业,不仅仅要赢得市场,还必须能够赢得社会、员工的尊敬,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信者。

     根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的统计,截至2010年8月,日本的百年企业共22219家;

     韩国央行曾有一份报告统计,全世界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其中日本多达3146家,占了近60%,远超过排名第二的德国(837家)。

     本人认为,正是由于这些企业首先赢得“信者”,最终才赢得更长的企业生命。

     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信任是说服力的核心”。

     “领导力之父”沃伦·本尼斯这样总结管理和领导的区别:“管理者依靠控制,领导者激发信任。”他认为领导者不应该只靠职位领导,而应该靠人际能力领导,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信任的能力。

     他强调,“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可见“信任”在企业管理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政府需要信任,企业需要信任,每个人同样需要信任。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可能相处、合作的。”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也告诫我们,“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产。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
不得不承认,今天的许多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道义摆两旁,利字摆中间”行为。

     但是,我们韵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务必要考虑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如何为干部员工实现价值。

     “信任”二字,从韵升的新企业文化来看,一直蕴含其中。

     在韵升“三字经”中,我们要求高管人员“谨而信、怀爱心”,希望公司对供方“待以诚、交以信”,都是强调了“信”。我们要求员工“端举止、正言行”、“尚公德、树正气”,要求干部“戒贪渎、忌徇私”、“心口一、莫依附”,这些同样是“信”的体现,是韵升新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实质所在。

     韵升新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追求的是人的社会价值。

     理解韵升新企业文化的关键,正在于理解“信任”;实践韵升新企业文化的突破口,也正在于赢得“信任”。

四、面对信任

     信任的意义,已无庸置疑;信任的缺乏,在当今社会中已十分常见,可谓比比皆是,那我们该如何面对信任?

     美国作家戴维·威斯格特有一段关于“信任”的名言: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这就是说,信任是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相互关系,由此,我们将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信任者怎样给与信任?

     被信任者怎样珍惜信任?

     什么样的人能够赢得信任?

     1、给与信任

     我们呼唤信任,首先要敢予以信任,但是,在信任严重缺失的今天,果敢予以信任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

     给与信任,这正是“信任”的重要内涵之一。因为,信任首先是一种信念。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信任定义为“对他人的善良所抱有的信念”。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淘宝网,这种彼此均不见面的交易模式,在当今一个诚信缺乏的社会中,许多人都认为其无法成功。
因为人们不敢将钱支付给一个从不相识的对方,去买一个从未眼见为实的物品,经过千山万水,委托一个又不相识的人送到自己的手上?

     但是,阿里巴巴他们成功了。2013年,马云卸任阿里巴巴CEO时,他的卸任演讲标题是《阿里巴巴的成功在于信任》。

     马云讲到:“当所有人不相信这个世界,所有人不相信未来时候,我们选择了相信,我们选择了信任”;他们选择“信任”的结果就是,“现在淘宝网每天有2400万笔的交易,而这意味着,每天有2400万个信任在中国流转。”

     当然,阿里巴巴取得的成功,既有其对市场、对供应商给予的信任,更有网民对阿里巴巴的信任直观,因为阿里巴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也是一种信任。

     信任是一种投资,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但你不投资,则意味着将失去机会与未来。

     信任是种子,虽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会发芽、开花与结果,但你不播种,就一定没有收获、没有春华后的秋实。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社会要有信心,我们就会对自己所播下“信任”的这颗种子有信心。

     所以,信任也是一种信念,你若光明,中国便永不黑暗。我们选择信任自己的祖国,选择永不移民,就是相信人性会善,相信祖国的明天。

     信任也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对外界的信任,其本质是信任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信任的前提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当你在给予对方信任的同时,其实也在证明你的自信,增加你的自信。

     对被信任者来说,信任又是一种约束。当对方把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交给我们时,其实,是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给了我们。
发自内心的信任,会让对方形成一种自觉的约束,信任其实也是一种激励。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我们信任他人,他人回报了信任,反之亦然。信任若在这样的循环之中,将得以不断增加与加强,两者间的信任,扩展为整个社会的信任。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是要做一个信任者,要给与信任。

     2、珍惜信任

     在给与信任后,被接受信任之人,该如何珍惜信任,如何获得更多地信任,如何让信任者向更多的人给与信任的一种信心?
为此,信任也是一种信心。这是信任这个概念中又一重要的内涵。

     心理学家萨波尔是这样定义信任,“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信任者是基于对被信任者的信心而给出信任,并从被信任者对信任的珍惜中获取更大的信心。

     这就需要被信任者在接受他人的信任后,其行为务必要讲“信义”。

     或者说,被信任者是否珍惜信任,则体现在能否坚守“信义”上。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信”和“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信义”二字也因此表现出复杂而深刻的内涵。

     《说文》讲,“人言为信”。

     所谓“信”,其核心是“言而有信”,也就是答应、承诺的一定要如实做到。

     中国人过去有“然诺则千金不易”的信条。

     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等,是古人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例证。

     人们常言道,“不信不立”、“人背信则名不达”。

     前者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那它就无法在社会立足。

     后者是讲,如果一个人说过的话做不到,在别人眼里将分文不值。总之,都在推崇着“信”的重要性。

     然而,今天的社会,信任的普遍缺失,其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被接受信任的人不珍惜“信”,或者是违背了自己的承诺。

     《道德经》中讲,“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别人不相信你,是因为你做过不守信的事。

     我们对信任的珍惜,首先应该从守信重诺开始。

     但是,对于被信任者来说,除了言出必行外,还必须要行为合宜。也就是说,你不能利用别人的信任,去做那些违背“义”的事情。

     《中庸》讲,“义者宜也”。“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一种道义。

     《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义,就是人们行事的正确法则。

     人际关系中如果有“义”在,夫妇间就不会背叛、朋友间就不会抛弃、下属不滋事、买卖不欺诈等。

     义与利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呼唤信任,就是呼唤被信任者把义摆中间,倡导一种重义轻利的君子之风,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对于公司的各级干部、对政府的各级官员来说,今日有权在手,应该认识到这是干部员工、人民大众给与自己的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应把“义”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从而做到“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信”是信守承诺、“义”是行事正当,两者的含义并不相同。

     可见,“信”是做事的态度、“义”是做事的原则。所谓“信义”,就是被信任者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去珍惜他人的信任。

     “信任”从信任者始,被信任者须备加珍惜,惟有如此,方能在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得以延续,弘扬广大。

     3、赢得信任

     我前面讲到,基于人性善的信念,我们要努力、主动地给与信任;同时,被信任者在接受的信任之时,务当备感珍惜,从而促使信任得以延续,得以弘扬与广大。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做一个信任者,宁可冒着可能失信的风险,去主动地、勇敢地给出信任。

     在生活中要具有尽管被人挨了一枪,但我依然相信是枪走了火的豁达胸怀。

     我们需要具有这种豁达的胸怀,无惧地向他人给予信任。

     另外,能赢得他人信任的人,就是有信誉的人。所谓信誉,就是信用加声誉。

     按照《汉典》的解释,信誉即一方在社会活动尤其在经济活动中,因忠实遵守约定而得到另一方的信任和赞誉,是长期诚实、公平、履行诺言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信誉,就自然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信誉与信义的区别在于,信义是获得信任的必要条件,你要想获得信任就一定要讲信义;信誉则是获得信任的充分条件,你有信誉就一定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有信誉,因此也成为企业管理学、特别是领导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领导就是能赢得他人追随的人,而赢得他人追随的前提无疑是赢得他人的信任。

     这就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盖尔·汉密尔顿的话,“你不可能追随那些不可信的人,也不可能追随那些不真正相信他们正在做的和怎样做的人。”

     所以,领导者一定是有信誉的人,或者说讲信誉乃是作为领导的根基。

     领导学大师库泽斯在他的名著《领导者:信誉的获得与丧失》中甚至将“领导”与“信誉”相提并论,他认为是同一个概念。

     他通过对全世界15000名管理者的调查,发现大家对领导者的要求都是诚实可信、富有远见、鼓舞人心和富有才干,而这四项品质可以归结为一个内涵,那就是有信誉。

     现代管理学家沃伦·本尼斯在《领导力实践》一书中,进一步地提出一个更为重要、却被人们所忽略的话题,那就是“我们渴望并且需要可以信任的领导者,信任要比胜任难得多,正因如此,我们的领导者要比管理者少得多。”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今天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我们看到或听说过很多的能力素质的模型,人们常常以这样的模型对干部进行考评,却不知道这样的能力模型只能培养管理者,却不能发现领导者。

     更重要的是,能力与文化无关。

     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培养出来有能力的管理者,最终却未能成为对社会作出贡献、有文化的领导者。

     韵升的新企业文化,重在培养能够赢得他人信任的领导者,旨在造就能够赢得社会尊重的领导者。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上众多企业采用的能力模型完全不同的考评体系,从而来发现和培养领导者,这种领导者是既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又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

     我把这套考评体系称为“信任模型”,它们是属于我们韵升自有的“领导力模型”。

     “信任模型”包括对以下三个要素的考评:

     品行、才干和抱负。

     其中,排第一位的是品行。

     本尼斯在《领导力实践》中就讲,“值得信任的领导者,他们的品行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人们会信任代表更高的道德秩序、通过行动来证明其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领导者。”

     所谓品行好,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准,就是希望这个人应该是个君子,有君子之风。

     首先,君子不是圣人、不是神,他不可能完美无缺、更不可能遥不可及,他是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历练都可以达到的标准;

     但君子又不同于普通人、更不同于小人,君子是足以为榜样、让人愿意效仿的人。

     论语中,孔子经常将君子与小人并列,进而提出君子的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等等。

     总的来看,君子是心胸开阔、言行一致,是重义轻利、注重礼仪,是自强不息、成人之美的人。

     过去的儒家教育以培养君子为目标,今天道德的衰落亦体现为君子的衰落。

     我们韵升新企业文化希望培养的是有道德的人、受人尊重的人、有君子之风的人。

     当然,要成为领导者,光是个君子还不行,你同样需要有才干。

     我对“才干”的理解是:有才干的人,既有专业技能、做事有效率;有才干的人,既有知识、也有智慧。有才干的人,能够让他人佩服,也更容易去赢得信任。

     韵升就好像是一列开往远方的列车,曾经已有一些中途下车或者正打算在下一站、下下一站下车的人员。

     人各有志,不可强勉。为此,人的抱负不仅仅表现在所站高度与所具有视野上的不一,还包含你我奔向同样的愿景。

     总之,品行、才干与抱负将构成韵升新企业文化下领导者的三大要素。

     惟有这三个要素的相对平衡,才能让领导者忠于一个合乎道德的愿景,并帮助他人去实现这个愿景。

     也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的人才,方能在韵升的干部员工心目中享有信誉,并赢得大家由衷的信任。

     这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时代,我们却依然坚定信仰,去信仰文化与道德的力量;

     这是一个失信的时代,我们却依然选择信任,去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

     这就是有些呆呆的韵升文化,这才是有点傻傻的韵升人。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还是一句老话: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这种选择不是我们一时的孤旅求索,而将是一代代韵升人共同意志的实践。

     同志们,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吧!